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60 ›› Issue (5): 11-22.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02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上一篇    下一篇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思想探析

张俊生1,2   

  1. 1.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2.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 收稿日期:2024-02-28 出版日期:2024-09-25 发布日期:2024-09-13
  • 作者简介:张俊生(1979—),男,安徽怀宁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utting People at the Centre: An Analysi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oughts in Pursu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ZHANG Jun-sheng1,2   

  1. 1. Research Centre for Socialist Ide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133, China
  • Received:2024-02-28 Online:2024-09-25 Published:2024-09-13

摘要: 政治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创造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思想,鲜明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也蕴含着深刻的现代化意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道路、发展逻辑和发展策略作出全新阐释。在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在明确两者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需要明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合理内核,认为这是由根本问题、目标、动力和价值取向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新征程,要从政治发展战略、政府治理模式、公民政治参与的完善以及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等方面谋划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发展的实践策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关键词: 新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 政治发展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Abstract: Political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runs through the Chinese Communists’ pioneering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ith which the ideolog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with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formed.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particular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its core has profoundly grasped the main line of people-centred logic and creatively enriched the people-centre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ought in the new era, which distinctly embodies the people’s na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s well as profound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providing a brand new explanation of the path of socialist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logic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e need to clarify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reasonable kernel of the people-centre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ought in the new era,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consisting of fundamental issues, goals, motiva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u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acing the new journey, we need to plan the practical strateg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term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strategy, governmental governance mode, improvement of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discourse system, so as to provide a strong political guarantee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new era, people-centre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ought, Chinese modernization

中图分类号:  D616

[1]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王浦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思想论析[J].政治学研究,2018(3):2-16.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 [美]斯图加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田年,杨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虞崇胜,周理.民主与民生——共享发展政治学的深层逻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1):71-78.
[18] 王岩,竟辉.国内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6):194-202.
[19] 张明军,陈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前提与创新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4(5):38-59.
[20] 董田甜.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 韩喜平, 杨羽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1-8.
[2] 袁磊, 刘美玲. 数字化助推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范围与成熟度探析——基于2010—2024年文献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77-87.
[3] 张积家, 张姝玥. 论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116-132.
[4] 董慧, 杜晓依. 中国式现代化:活力与秩序的辩证统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1-10.
[5] 任剑涛. 他者之资: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3): 1-15.
[6] 欧阳静. 简约治理是什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2): 86-95.
[7] 韩喜平, 马晨钤. 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1-7.
[8] 王炳权, 杨睿智. 新时代中国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发展与创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120-137.
[9] 徐乐乐. 劳动教育是什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114-122.
[10] 原超. “政治势能”视阈下新时代议事协调机构的制度逻辑及职能优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41-50.
[11] 莫炳坤. 新时代社会平衡的辩证认识与实现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6): 11-18.
[12] 张师伟. 政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论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1-15.
[13] 武永江, 段少帅. 新时代导师语言艺术的育人功能及其培育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88-95.
[14] 邓军, 陈国华. 习近平“党内政治生活”概念源流与新时代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28-33.
[15] 王钰鑫, 旷永青.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理论意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34-4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温锁林. 汉语中的非量化名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7 -75 .
[2] 赫曦滢.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语境中的当代城市权利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31 -36 .
[3] 李翰, 石维娜. 沈约前后刘宋史著及《宋书》撰成考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84 -89 .
[4] 熊素玲. 论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26 -130 .
[5] 张玥, 王运来. 抗战时期大学发展的四大危机及应对——基于校长治校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5 -119 .
[6] 胡大雷. 中古家训的“文学”教育经验及其启示——兼论中古“文学”家风的构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70 -76 .
[7] 郭远, 郭坦. 传统孝文化的实现模式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25 -30 .
[8] 谢芳. 自然之生与宽之于公:王船山自由经济思想侧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31 -37 .
[9] 玉素萍, 林春逸. 共享发展的发展伦理意蕴及实践[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38 -42 .
[10] 王天根. 大数据时代的珍稀史料考释及史学价值所在——大英图书馆藏 “发信件簿”数据化处理及其反映清帝国通讯之侧影[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1 -11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