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5): 152-164.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5.015
申俊喜, 杨铭
SHEN Jun-xi, YANG Ming
摘要: 作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经济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民营经济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以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民营经济能显著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民营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存在非均衡性,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较高以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民营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技术突破、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在民营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中发挥机制传导作用。促使民营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可采取相应措施: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与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更快更好地发展;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着力点,扎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要素配置为支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载体推动新质生产力涌现。
中图分类号: F120.3
[1] 周文,李雪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关联机理与互动路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4(2):1-10. [2] 郑琼洁,任兆柯.民营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6):21-30. [3] 乔榛,徐宏鑫.生产力历史演进中的新质生产力地位与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34-43,168. [4] 刘福强.变与不变: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质态演进的辩证法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76-83. [5] 蒲清平,黄媛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11. [6]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7] Cao Y, Dai S.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China: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J/OL].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https:/doi.org/10.1080/13504851.2025.2458703. [8] 乔晓楠,马飞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分析框架:理论机理、测度方法与经验证据[J].经济纵横,2024(4):12-28. [9] 王珏,王荣基.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1):31-47. [10] Lin L, Gu T, Shi Y. The influenc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o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mechanisms and empirical testing[J]. Agriculture, 2024, 14(7): 1022. [11] 卢江,郭子昂,王煜萍.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1-17. [12] Liu Y, He Z. Synergistic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24,94: 103373. [13] 武永超,李键江,刘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基于连续型双重差分的实证检验[J].科学学研究,2025(6):1131-1140. [14] 郭玉晶,宋林,张礼涛.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7(9):93-102. [15] 史晋川,郎金焕.中国的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7-17. [16] 林书平,岑涛,王瑞.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效应与机制研究[J].调研世界,2023(12):36-44. [17] Chen S,Sun Z, Tang S,et al.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11, 17(2):259-271. [18] 唐跃军,左晶晶.所有权性质、大股东治理与公司创新[J].金融研究,2014(6):177-192. [19] 徐晓萍,张顺晨,许庆.市场竞争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创新性差异研究[J].财贸经济,2017(2):141-155. [20] 竺李乐,吴福象,李雪.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特征事实与作用机制——基于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资本的“逆向混改”视角[J].财经科学,2021(1):76-90. [21] Fang L H, Lerner J, Wu C.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ownership,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7, 30(7): 2446-2477. [22] 张贵.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J].人民论坛,2023(22):48-53. [23] 张秀峰,陈光华,杨国梁.基于DEA模型的产学研合作研发效率研究——以不同所有制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5):82-90. [24] 张菀洺,代伟,刘晓华.深化市场化改革对科技创新活跃度的影响[J].财贸经济,2024(9):93-109. [25] 杜龙政,赵云辉,陶克涛,等.环境规制、治理转型对绿色竞争力提升的复合效应——基于中国工业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 2019(10): 106-120. [26] 戴魁早,刘友金.市场化进程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行业差异——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13(5):4-16. [27] 韩文龙,张瑞生,赵峰.新质生产力水平测算与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4(6):5-25. [28] 毛其淋,许家云.市场化转型、就业动态与中国地区生产率增长[J].管理世界,2015(10):7-23,187. [29] 张亚斌.从系统论看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J].湖南社会科学,2001(5):48-52. [30] 张月友,凌永辉,徐从才.苏南模式演进、所有制结构变迁与产业结构高度化[J].经济学动态,2016(6):13-25. [31] 李勇,魏婕.所有制结构、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变迁[J].经济评论,2015(1):40-53. [32] 吴振宇,张文魁.国有经济比重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2000~2012年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5(2):12-16. [33] 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34] 田玲玲, 陈链, 罗静,等.中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J].经济地理, 2021(1):131-139. [35] 葛和平, 吴倩.数字普惠金融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 2022 (11):27-35. [36] 白俊红,卞元超.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创新生产的效率损失[J].中国工业经济,2016(11):39-55. [37] Kumbhakar S C, Lovell C A K.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38] 原毅军,谢荣辉.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4(8):57-69. [39]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31. [40] 张欣艳,谢璐华,肖建华.政府采购、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J].当代财经,2024(3):43-55. [41] 吴安兵,龚星宇,陈创练,等.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风险承担效应: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3(4):174-192. [42] 余东华,马路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6):90-102. |
[1] | 陈东, 刘俊哲, 赵春艳. 数字化转型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吗?——基于新兴古典超边际的分析与实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4): 100-121. |
[2] | 张哲, 王学俭. 新质生产力的伦理意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2-22. |
[3] | 冯卫, 邹太龙.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地方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创新模式与推进路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156-168. |
[4] | 姚树洁, 张小倩. 新质生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实践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87-102. |
[5] | 赵小宇, 韩秋红. 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意涵[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20-28. |
[6] | 施炳展, 熊治. 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升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95-114. |
[7] | 袁磊, 徐济远, 梁世松. STEM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逻辑解构、问题剖析与发展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58-71. |
[8] | 陈桂生, 吴合庆.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逻辑理路及其推进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46-57. |
[9] | 周绍东, 邹赛, 姚彤昕. 以智能化生产组织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6): 19-29. |
[10] | 王卓玉, 于灏媛, 王琳琳. 面向新质人才需求的STEAM培育机制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5): 87-96. |
[11] | 佟家栋, 张千. 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88-96. |
[12] | 钟晓雯, 高洁. “人工智能+医疗”的风险研判及治理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29-41. |
[13] | 郑志峰, 罗力铖.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数据分层治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18-28. |
[14] | 戴枫, 吕笠瞻. 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3): 86-105. |
[15] | 黄启新. 金融发展、市场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60-68.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