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 Vol. 56 ›› Issue (2): 23-33.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0.02.003

• 政治·法律与社会 • 上一篇    下一篇

技术治理的“变”与“常”——以南京市栖霞区“掌上云社区”为例

韩志明1, 雷叶飞2   

  1. 1.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2. 天津职业大学, 天津300410
  • 出版日期:2020-03-25 发布日期:2020-04-20
  • 作者简介:韩志明(1977- ),男,湖南永州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雷叶飞(1988- ),女,河北省廊坊市人,天津职业大学讲师。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国家的治理技术及其运作逻辑研究”(项目编号:15BZZ03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工作重要论述”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重要论述与上海贯彻实践研究”(项目号:2020ZXA002)

“Change” and “Constant” of Technology Governance——Take the Case of “palm cloud community” in Qixia, Nanjing as An Example

HAN Zhi-ming1, LEI Ye-fei2   

  1.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2.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Tianjin 300410, China
  • Online:2020-03-25 Published:2020-04-20

摘要: 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公共治理的变革,深刻影响了治理的结构、过程及其结果。南京市栖霞区“掌上云社区”是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公共治理的典型案例。信息技术究竟给公共治理带来了什么改变,还没有改变什么?研究将从价值观念、信息交易、权力结构、治理过程、治理效果等方面探讨技术驱动公共治理所带来的变化,同时也从这几个维度考察其中还没有发生变化的地方。信息技术嵌入公共治理,驱动了治理实践的持续变化,但治理体系吸纳和利用技术资源,也延续和维持其固有的形态及其特性;这有助于理解和评估技术治理的影响及其趋势。

关键词: 城市, 信息技术, 技术治理, 掌上云社区, 治理

Abstract: The in-depth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urban governance has promoted a wide range of changes in public governance, profoundly affecting the structur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governance. "Palm cloud community" in Qixia District of Nanjing is a typical case of adop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public governance. What changes h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rought to public governance, and what hasn’t changed yet? This research tries to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values, information transaction, power structure, governance process, governance effect, and the li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mbedded in public governance drives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governance practice, while the governance system that absorbs and utilizes technology resources also continues and maintains its inherent form and characteristics. This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or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the impact and trends of technology governance.

Key words: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chnology governance, palm cloud community,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 

  • A630
[1] 韩志明.技术治理的四重幻象——城市治理中的信息技术及其反思[J].探索与争鸣,2019(6):48-58.
[2] 彭亚平.治理和技术如何结合?——技术治理的思想根源与研究进路[J].社会主义研究,2019(4):71-78.
[3] 肖峰. 论技术的社会形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6):68-77.
[4] Volkoff O , Strong D M, Elmes M B. Technological embeddedness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5):832-848.
[5] 赵永霞,田俊.信息技术嵌入的社会帮扶体系建构探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2):124-127.
[6] 王亚婷,孔繁斌.信息技术何以赋权?网络平台的参与空间与政府治理创新——基于2018年疫苗事件相关微博博文的分析[J].电子政务,2019(11):2-10.
[7] 董青岭.大数据安全态势感知与冲突预测[J].中国社会科学,2018(6):172-182.
[8] 耿亚东.大数据对传统政府治理模式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16(6):77-83.
[9] 刘永谋.技术治理的逻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6):118-127.
[10] 黄晓春,嵇欣.技术治理的极限及其超越[J].社会科学,2016(11):72-79.
[11] 南京市栖霞区统计局.2018年栖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njqxq.gov.cn/qxqrmzf/201904/t20190404_1498045.html,2019-04-04/2020-02-03.
[12] 闵学勤,贺海蓉.掌上社区:在线社会治理的可能及其可为——以南京栖霞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7(3):63-69.
[13] 车海刚,杨良敏,张菀航,张倪.以民为本:南京栖霞创新社会治理的价值坚守[J].中国发展观察,2018(Z2):27-33.
[14] 席亚洁.社区网络动员:突破“中心-边缘”结构的尝试——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江南论坛,2019(6):50-51.
[15] 邓颖.栖霞升级“掌上云社区”完善全域治理[N].南京日报,2019-02-01(A6).
[16] 邵娜,张宇.政府治理中的“大数据”嵌入:理念、结构与能力[J].电子政务,2018(11):93-100.
[17] 江苏省民政厅.微信群“玩”出新花样 江苏南京社区“云服务”实现“24小时不打烊”[EB/OL].http://mzt.jiangsu.gov.cn/art/2019/2/2/art_55087_8110239.html,2019-02-02/2020-02-03.
[18] 王媛.栖霞“掌上云”七分钟找到走失老人[N].南京晨报,2019-8-23(A8).
[19] 杨光飞. 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N].南京日报,2020-01-03(A15).
[20] 邓颖,赵越.栖霞“掌上云社区”靠人工智能解难题[N].金陵晚报,2018-10-24(A6).
[21] 赵越.17万条聊天记录聚合成10类民情——“掌上云社区”用大数据获取民生焦点[N].南京日报,2018-07-09(A3).
[22] 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数读”栖霞“掌上云社区”,智慧城市基层治理新篇章![EB/OL].http://www.njqxq.gov.cn/qxzx/zwyw/201901/t20190129_1393266.html,2019-01-29/2020-02-03.
[23] 江苏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南京栖霞将推590项“不见面审批”事项标准编制[EB/OL].http://www.jszwfw.gov.cn/art/2018/11/8/art_148672_69582.html,2018-11-08/2020-02-03.
[24] 闵学勤,王友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协商治理——以社区微信群为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5):103-108.
[25] 郜健.“不见面”审批率先在栖霞推行 栖霞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召开,着力打造改革实践的“栖霞品牌”[EB/OL].http://jsnews.jschina.com.cn/shms/201803/t20180312_1456790.shtml,2018-03-12/2020-02-03.
[26] 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2018全球城市论坛举办 栖霞区“掌上云社区”城市基层大数据治理模式荣获最佳案例[EB/OL].http://www.njqxq.gov.cn/qxqrmzf/201810/t20181029_1276494.html,2018-10-29/2020-02-03.
[27] 赵钰莹.“掌上社区”让栖霞民生投诉骤降[EB/OL].http://www.sohu.com/a/136641870_119038,2017-04-27/2020-02-03.
[28] 闵学勤,陈丹引.平台型治理:通往城市共融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十大城市调研的实证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56-63.
[29] 张丙宣,卢志朋.服务、监管与技术性协同治理[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6(4):67-74
[1] 贺东航, 贾秀飞. 作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政治势能”——贺东航教授访谈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10-18.
[2] 韩莹莹, 蔡丽容, 李蓓.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线测度——基于中国劳动力调查数据库的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51-59.
[3] 颜昌武, 杨郑媛. 什么是技术治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11-22.
[4] 马亮. 公务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与数字政府建设:中国城市的调查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34-44.
[5] 袁方成, 李思航. 技术治理的风险及其演化逻辑——以农村精准扶贫为分析对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45-61.
[6] 张丙宣, 任哲. 数字技术驱动的乡村治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62-72.
[7] 吴晓林. 技术赋能与科层规制——技术治理中的政治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73-81.
[8] 高鹏程, 张恩. 网络利益表达媒介的属性及其治理逻辑转换[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20-29.
[9] 孙志建. 事中事后监管工具结构创新:五年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42-54.
[10] 孙邦金,边春慧.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功能再生与制度探索[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6): 54-62.
[11] 李华, 李一凡. 中央环保督察制度逻辑分析:构建环境生态治理体系的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53-60.
[12] 杨天保, 高园. 品性与策略:建构高校廉政文化的新考量[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61-66.
[13] 凃耀军.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刻的信仰契约特性、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21-27.
[14] 赫曦滢.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语境中的当代城市权利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31-36.
[15] 李晓乐. 新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嬗变的历史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43-4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2] 谭培文, 吴全兰. 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研究——以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24 -30 .
[3] 刘俊杰, 白雪冰. 珠江-西江经济带“四化”融合时空格局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42 -50 .
[4] 王卓玉, 樊瑞净. 中学STEM教师的TPCK知识结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105 -111 .
[5] 陈耀恒. “蛮”词义扩展的认知语义学分析——“蛮”的变与迁之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7 -12 .
[6] 辉明, 徐海波. 香港和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建构及其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39 -45 .
[7] 肖百容. 论林语堂小说的行踪叙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51 -56 .
[8] 凌加英. 从自由原则表述的变化探讨罗尔斯对自由的理解[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49 -54 .
[9] 赵浚. 本性·价值·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原点[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115 -119 .
[10] 欧阳修俊. 感觉-认识-实践:快乐教育的哲学进路与实践旨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125 -130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